2015年4月,專注于移動處理芯片的聯發科發布自家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中高端CPU子品牌——Helio。該系列處理器進一步分為定位中高端的P系列和定位超高端的X系列,首發Helio X10處理器。15年6月第35屆臺北電腦展前夕,Helio的中文名稱確認為曦力,再推Helio P10和Helio X20兩款新品。至此第一批Helio系列處理器全部登場,Helio X10和Helio P10采用了28nm制程,Helio X20則采用了更先進的20nm制程。16年2月,聯發科推出旗下首款16nm處理器Helio P20,定位在Helio X20之下。同年3月,Helio X20小幅升級版Helio X25登場,最大變化為提高主頻。
至此Helio X10、Helio P10、Helio P20、Helio X20、Helio X25五款處理器組成聯發科沖擊中高端SoC市場的主力軍。相比Qualcomm、三星、蘋果和華為處理器而言,聯發科處理器一直給消費者的印象都是偏重低功耗,而弱化性能,還有一點——堆砌核心。
雖然全球首款雙核和四核手機處理器頭銜分別被Nvidia Tegra 2和Tegra 3搶去了,而三星又抄捷徑憑借Exynos 5410打上了全球首款8核處理器的標簽,但是聯發科在堆核心的功架上絲毫不亞于友商。在Exynos 5410被吐槽為假8核一段時間后,不久MT6592成功將全球真8核這個頭銜奪回來。踏入15年MTK更將處理器核心數目提高到10核心并推出Helio X20。
接下來我們以Helio X10等五款處理器為主線,看看相比友商同級別處理器勝算有多大?然后我們再聊聯發科沖擊高端處理器這條路如今走得如何。
聯發科在15年旗艦處理器Helio X10和16年中高端處理器Helio P10雖然分屬兩個時期,但是性能上十分相近,尤其是主頻一致情況下跑分基本上差距不大。主要是因為Helio X10和Helio P10都采用了28nm制程,Cortex-A53架構,8核心設計。最大區別就是GPU和基帶芯片,前者優勢在于支持4K視頻編解碼,后者支持全網通。
值得一提的是Helio X10那顆GPU被很多消費者投訴過,作為定位旗艦處理器核心只采用了一顆Imagination PowerVR G6200 GPU確實說不過去,而且這顆GPU已經是舊產品。早在魅族MX4上那顆MT6595(可以看做是Helio X10前作)時候就已經引入了PowerVR G6200,當時的表現不用我多說大伙都知道。最后還被煤油們調戲,說同年推出魅藍系列手機采用的Mali-T760 MP2 GPU相比PoverVR G6200還要高級,流暢度和兼容性更佳,不禁懷疑魅族是否把兩套平臺GPU不小心掉包了。
Helio P10將Helio X10上面的GPU換成了Mali-T860 MP2,GPU頻率和PowerVR G6200一致,維持在700MHz。可能是調校不成熟或者工程機問題,之前測試過TCL和金立兩款采用Helio P10手機,連極品飛車17也無法正常運行,出現閃退現象。TCL機型連狂野飆車8也出現閃退。相反,大概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優化和調校,一款采用Helio X10的紅米手機順利通過極品飛車17和狂野飆車8兼容性考驗。
定位中高端級別的Helio P10和Helio X10貌似出師不利,那么和友商處理器相比又如何?我們主要和Qualcomm處理器進行對比。
從上圖明顯看出Helio P10和Helio X10性能大概在驍龍617和驍龍650之間,實際安兔兔跑分也能夠印證上述這一結論。先不說驍龍650,我們聊聊性能稍微再強一點的驍龍652,隨著大半年時間的布局,市面上采用驍龍652新機型已經能夠把價格從首發時候突破3K價位狀態下調到如今千元機的檔次。相反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不少使用Helio P10手機將首發價定在2000元左右,不禁為聯發科捏了一把冷汗。
驍龍652和Helio X10/P10都是28nm制程,核心數目都是8顆,所以拼的就是主頻和架構。Qualcomm縱然最高主頻比MTK那邊處理器稍低,勝在其中四顆大核心引入了能效比更高的Cortex-A72架構,另一方面,Adreno 510 GPU表現無疑比Mali-T860 MP2和IMG G6200更勝一籌。所以驍龍652表現自然能夠碾壓Helio X10/P10。
先輸一仗的MTK在旗艦級別的Helio X20/X25上能否反敗為勝?畢竟有10顆核心,20nm制程和Cortex-A72架構三件法寶在手。我們繼續對比一下同級別的友商處理器:
聯發科將能效比更高的Cortex-A72架構留在旗艦級別才使用,配合20nm制程和變態10核心,還有更強的Mali-T880 MP4 GPU,最終終于在跑分上大幅超越驍龍652/650,同時也擊敗了15年一大波友商旗艦處理器:驍龍810、麒麟935和Exynos 7420。不過在安兔兔排行榜上搭載Helio X25/X20機型相比麒麟955/950機型性能十分接近,翻看上面參數表不難發現,雖然MTK擁有更多核心數目,但是Cortex-A72架構只用在了兩顆核心之中。華為那邊四顆大核心都是這個架構。同時制程方面,20nm在16nm面前占不到任何優勢,加上臺積電漏電率等問題困擾,讓Helio X20/X25發熱和續航并不理想。所以在最高主頻相仿、GPU相同情況下,MTK能夠和華為打成平手已經算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另一方面MTK相比華為的SoC不支持LPDDR4 RAM確實是硬傷。順帶一提,10核心還有一個比較負面的調校方式,一核有難九核圍觀的問題相信不少消費者都遇到過,主要是為了控制其發熱和功耗。早在MT6752時代,8核心除了跑分場景其實也并不會全部開啟,針對MT6752而言,一般只會開啟3-4顆核心,即使是狂野飆車8和極品飛車17這種大型游戲。
10核心不會全部開啟,20nm制程存在漏電率等問題,Cortex-A72只用在了兩顆核心上,Helio X25/X20最終表現自然只能夠和麒麟955/950打成平手。相比驍龍820和Exynos 8890在制程、架構、GPU全面落后的情況下,結果自然也就不用多加分析了。
雖然Helio X25/X20并沒有擊敗Qualcomm和三星今年旗艦處理器,但是相比MTK以往在旗艦處理器表現也算是進步了不少。MTK自然就會將希望放在下一代中高端處理器Helio P20上,16nm制程是最大的亮點,告別了漏電率困擾,聯發科能否重拾生機?我們依舊對比一下友商同級別處理器。
MTK、華為、Qualcomm和三星不約而同將14/16nm先進制程下放到中端級別處理器上,除了Helio P20暫時沒有機型登場,另外三款處理器我們已經能夠在市面上找到具體手機。麒麟650搭載在華為G9青春版和榮耀暢玩5C上,驍龍625用在了三星C7、華為麥芒5和華碩ZenFone 3,Exynos 7870則首發在三星J7(2016)上。
橫向對比上述四款處理器,架構、核心數目、制程基本上都勢均力敵,主頻上Helio P20稍占優勢。來到最關鍵的GPU性能,這也是MTK之前的處理器一直落后的環節,Helio P20用上了Helio X25/X20相同GPU,頻率最高達到了900MHz,不過核心數目少了兩顆。令人欣慰的是MTK終于在Helio P20上支持LPDDR4 RAM,而友商同級別三款處理器都不支持。
最后Qualcomm將Quick Charge 3.0下放到驍龍625的同時,聯發科也不甘示弱,將最新的PumpExpress 3.0首發在Helio P20上面。綜上所述,僅從參數上看MTK這款新作明顯比另外三款友商SoC吸引,就看具體搭載這款處理器的機型實際的表現如何了。
從自身原因出發,MTK在Helio P10/X10、Helio X25/X20四款處理器的配置都不夠走心,相比友商同級別SoC方案優勢并不明顯。加上MT6595時代出現的CPU和GPU搭配不當情況延續到Helio X10上,今年搭載Helio P10那些機型最高主頻基本只有1.8GHz,上一年搭載Helio X10那些機型起碼也有2GHz主頻,魅族、小米部分手機更將該主頻推高到2.2GHz。最后還有20nm制程漏電率高、Cortex-A72架構只用在了兩顆核心上面、10核心開啟機制比較消極等情況,都是MTK在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從合作廠商角度出發,臺積電20nm制程上年坑了Qualcomm,今年坑了聯發科,果然是非一般的隊友。不過關鍵還是手機廠商,我們看看以下這份表格(出現價格全部為首發價):
從MT6595、Helio X10直到Helio X20/X25,MTK一直未忘進軍中高端處理器市場,塑造旗艦芯片形象。MT6595時候的聯想,Helio X10時候金立、HTC和OPPO,以及難兄難弟的魅族或多或少都在扶持MTK上位。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樂視、小米和360手機總會把Helio那些高端芯片飛入尋常百姓家,消費者笑了,MTK自然就哭了。
直到今天MTK芯片進軍中高端市場依然是愿景,塑造旗艦處理器芯片廠商形象依然是長期作戰目標,不過相比聯發科以往表現,上年的Helio X10和今年的Helio X20/X25已經逐步讓MTK處理器被更多消費者所認識。起碼如今提起MTK,我們也不僅僅想起山寨機良伴這個頭銜而已。從參數上看,Helio P20很有可能成為轉折點,關鍵就看聯發科在下半年自身的造化,還有就是對上下游廠商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