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告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實現了同比增長6.6%,基本實現了去年年初制定的6.5%左右的預期目標。
增長結構優化比增速放緩重要
盡管分季度看,GDP同比增長分別為6.8%、6.7%、6.5%和6.4%,經濟增速看似呈邊際遞減態勢,但是分行業來看,經濟增長的結構正在趨向優化,如高科技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1.7%、 8.9%、 8.1%,增速分別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5.5、2.7和1.9個百分點。
可以說,當前經濟結構性優化的趨勢是令人鼓舞的。
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并非是不可接受的。如果在經濟減速的過程中,能繼續有效完成內生增長動力的提質增效,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夯實根基,這比經濟增長多幾個點還是少幾個點,更值得肯定。
經濟穩增長與減速增效該如何取舍
當前國內經濟亟須處理的一大難點是,經濟穩增長與減速增效間的平衡取舍問題。
從防風險的角度來看,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是必須的,因為唯有經濟增速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撫平過去負債保增長所形成的剛性債務支出,避免大量壞賬涌現,甚至是整體經濟出現休克的現象,從而導致債務緊縮和信用緊縮。
但是,如果為了避免債務緊縮和壞賬涌現等現象而強化財金刺激,加劇不動產泡沫,增加經濟體系內的內生運營成本,將容易斷送經濟提質增效的前程,加劇整個社會的信用緊縮,反而不利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增長等“六穩”目標的實現,也不利于防風險等根基性要務的有效推進。
那么如何在夯實穩增長、防風險根基的基礎上,篤定經濟減速下提質增效的內生增長動力?
這依賴于全社會凝聚而成的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依賴于繼續推進基于負面清單管理的行政體制改革,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也依賴于繼續優化可核查、可糾錯的試錯、容錯制度體系。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迎接2019新年景觀亮相鳥巢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持續改革開放,才能跨越發展的陷阱
從經驗上看,一個經濟體從落后到發展存在典型的“微笑曲線”,第一階段或許主要是通過開放市場的引進,依靠大投入、高負債等來完成資本積累。那第二階段,就需要在經濟減速中完成提質增效,創造一個聚斂內生增長動力的制度體系和環境,從而真正跨越發展的陷阱。
拉美地區的諸多國家就往往折戟于第二階段,而與此相對的,韓國等國家則受益于在第二階段的持續改革開放,從而晉級為發達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任何落后的經濟體在第一階段的改革開放最為容易。只要經濟體放松管制、開放市場,在自身洼地效應下,國際市場的投資和國際分工的機會,自然會以水往低處流的規律流向本國、本地區,而經濟上繼而呈現水漲船高的增長態勢,也是順理成章。
這時候,經濟體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需要在鞏固上階段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深入骨髓的改革,營造一個公正透明的良性制度環境,對內挖掘和培育內生增長動力,對外降低與合作伙伴的信任成本,改善自身的貿易條件,營造一個共享共榮的國別間、地區間合作環境。
更為重要的是,不能再延續甚至固化第一階段的趕超策略,而要適度減少過度依賴政府“有形之手”的工程學思維。
因為,繼續過度依靠“有形之手”的規劃,經濟體將面臨很高的試錯成本。而進入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后,政府“有形之手”的容錯成本造成的負面影響明顯高于第一階段。
畢竟,政府再積極有為也很難搜集起全部的經濟社會信息,以支持工程學式的決策。比如,在經濟減速提質的過程中,人們很難掌握什么劑量的財金刺激政策才能既避免經濟減速,又不至于導致經濟失速。
總之,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發展“成績單”顯示,2018年經濟金融運行的答卷是令人滿意的。而伴隨著經濟增速邊際遞減的常態化,如何提質增效,跨越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民眾期待的是更具魄力的改革開放布局——這既能讓民眾逐漸形成并接受經濟持續減負陣痛的耐力,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的動力源(600405,股吧)泉。
劉曉忠 (財經專欄作者,資深金融從業人士)
編輯 陳靜 校對 危卓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