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如何?
從我國互聯網和新聞輿論形勢的大格局來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媒體融合傳播的新時期。政務新媒體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體量,幫助各地政務機構獲得了強大的政務發布工具和手段,能夠更加適應新媒體快速傳播的輿論環境。
當前,全國經認證的政務微博超過17萬家,政務類微信超過50萬家,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政務類移動客戶端。
政務新媒體高速發展的這些年,很多發展思路和模式被大家所關注,比如電子政務、網絡問政,還有今天不少人提到的“網絡助政”等,不少地方的政務新媒體發展進入了政務新媒體發布廳、領導留言板、接訪日、政務直播、微博庭審、互聯網法院、集中監督反饋與部門聯動模式等等多元化的形式。
還有不少地方已經進入政務新媒體矩陣化、制度化的高速發展格局,從過去單一的政務信息公開發布、突發輿情應急,邁向了強化日常新聞輿論宣傳和為民服務辦實事的階段,逐漸與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智慧城市和智慧社會建設進行了多元的對接。
我們曾經做過統計,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突發公共事件第一信源。在日常發布和突發輿情應對中,中央部委和地方黨政機關通過政務新媒體回應熱點的比例超過40%,在地方上的比例并不低于傳統媒體。
未來一段時期,政務新媒體將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政務新媒體發展迎來非常好的政策和環境。我們知道,黨的十九大剛剛勝利閉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多次提到互聯網,還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和網絡強國的宏偉目標。新時代如何做好政務新媒體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近年來,國務院就信息公開工作,先后發布了十幾項政策文件,從2011年開始,到2016年和2017年達到高峰。特別是2016年的下半年,有幾個政策文件的出臺,頗為引人關注,無不有新階段到來的感覺。
2016年,中辦、國辦先后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的通知》。三份中央政策文件的出臺,無疑是我國在政務信息公開和政務輿情回應工作發展的重要成果,也為下一階段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新媒體運用方面,今天我們的政府已經身處高速發達的互聯網時代,不能在理念和行動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過去。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這為激勵黨政軍、企事業單位未來一段時期建設運營和管理好政務新媒體意義重大,將吸引更多受眾主體互動參與,建設更加美好的智慧社會,迎來政務信息公開和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新局面。
除了發展機遇和成果,政務新媒體還存在哪些不足,可以從哪些方面得以提升呢?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政務新媒體常常會面臨管理風險、定位風險、領導風險、職責風險、素養風險、口徑風險、客觀風險等。有的政務新媒體對網絡語言駕馭不熟,運用呆板的語言,或體制機制不暢,對網民反映的問題敷衍了事,出現不當言論等,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當前,政務新媒體的運營,也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處理好個人和公職身份關系、建立專業的運營團隊、入駐和打通多元平臺、依靠制度保障等。
政務新媒體應認識到不要犯知識常識錯誤,發言要貼近主流民意和當地輿論熱點環境,不主動設置意識形態爭議性話題,不盲目蹭娛樂明星,更不要在新媒體環境中說官話套話,堅持態度親切、語言親和,不刻意賣萌迎合網民,而努力體現政務機構的嚴肅負責、積極陽光的形象。不然,就容易引發輿情被動。
在今天這個融媒體時代,政務新媒體運營應該更加善于認識和把握不同平臺的傳播特性和規律特點。如政務微博和微信的傳播就存在不同的機制,政務頭條號的推薦機制更是存在算法差異,應發揮不同平臺與載體的傳播特點優勢,規避傳播風險,做好體制機制和人才保障。
據粗略估計,我國目前從事于政務新媒體運營的人群起碼在200萬以上,他們為我國政務公開和信息服務做出了巨大貢獻。主管部門應該關注、關心和愛護龐大的政務新媒體小編群體,應該關注這個職業群體的規范化發展,在工作學習成長各方面予以扶持。
展望未來,政務服務大廳、區域矩陣化分工發展、互聯網+智慧服務、城市名片和網絡助政等將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趨勢,將政府+平臺的合作模式,逐漸走向自主平臺+人工智能+受眾自主參與的全新模式,將來會有更多地區、更多形式、更多服務功能的政務客戶端上線,并且逐漸打通部門隔閡,為政務客戶端提供堅實的大數據服務基礎。在此基礎上,政務服務將更加智能,打通最后一公里,無縫契合公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此外,我們研究過很多政務新媒體案例,作為政務新媒體在正能量傳播方面的突破點:
重大成果的正向傳播,信息發布與輿情工作體系應更加完善。
重要政策或重大輿情,要及時主動辟謠,重要事情說三遍。
專家與明星效應的正向發揮,遇到重大緊急情況,專家響應與領導同樣重要。
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能夠大放異彩,始終堅持理性愛國和積極的建設性。
政務新媒體對科學、民主、專業、平等、博愛等人文關懷的堅持,對社會價值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要發揮主場意識,努力培育代言人(KOL)群體,立足身份,熟練掌握好新媒體技巧、恰當運用網言網語,努力服務和吸引政務新媒體的鐵粉群。這樣,政務新媒體就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