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協同經”共促產業興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盧月佳
海南日報記者 李關平
海墾母瑞山農場公司土地資源豐富,種植茶樹有條件,但是缺乏技術、沒有品牌;海墾茶業集團有技術、有品牌,想發展壯大需要進一步擴大優質茶園面積。兩家企業一拍即合,開展合作,海南母瑞山茶業有限公司成立。
體量龐大的海南農墾產業眾多,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散、弱”等問題,如何通過整合資源、協同發展,發揮1+1>2的效應,是一道必答的考題。
去年11月以來,海墾控股集團要求各產業集團(公司)、農場公司秉持“一盤棋”思想,以市場化為原則,通過業務整合、資產重組、股權合作、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推動墾區內部產業協同發展,從而實現資源共通、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助推墾區產業做大做強。
問題經營主體“小、散、弱”,抗風險能力弱
12月23日,海墾西達農場公司南昌隊個體養殖戶余運日身穿印有“海墾畜牧”字樣的工作服,忙著打理自家的養豬場。該養豬場共有500余頭豬,豬苗均由海墾畜牧集團免費提供。
今年10月,余運日與海墾畜牧集團合作,簽訂了生豬養殖合同。他出勞力、場地、水電費,領取一頭豬苗繳納200元的押金,海墾畜牧集團免費提供“五統一”服務,即統一提供豬苗、飼料、獸藥、技術指導及回購育肥豬。養滿4個月后,無論生豬市場價格多低,海墾畜牧集團都按16元/斤的保底價回購生豬。余運日只要負責養好豬就會有收入,市場風險全由企業承擔。
今年初,因生豬價格下跌,余運日養豬虧了本。“我這兩年才開始養豬,把握不準市場行情。一旦碰上生豬市場行情不好,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他深有體會地說。
余運日的遭遇并非個別現象,放眼海南墾區,這類“小、散、弱”的經營主體并不少見。今年1月,海墾畜牧集團對墾區生豬養殖進行摸底調查,發現墾區共有1.37萬戶個體養殖戶都不同程度面臨經營發展方面的困境:沒有議價權,被動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銷路不暢、缺技術、缺資金;生豬防疫能力差……
不僅如此,海南墾區的同一產業,還存在同質競爭、重復投資等現象。比如2017年,曾有3家農場公司均上報要建設胡椒加工廠,被海墾控股集團緊急叫停。
應對秉承“一盤棋”思想,多舉措促協同發展
面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海墾控股集團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墾區內同一產業的相關企業開始邁出協同的步伐。海墾茶業集團、海墾畜牧集團等產業集團紛紛拿出墾區內部產業整合方案,打破企業間的界限開展合作,一改過去各自為營、“單打獨斗”的局面。
“在茶產業領域,我們是新手,如果僅憑一己之力,就算茶廠投產了,我們在茶葉的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等方面也跟不上。”海墾母瑞山農場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少走“彎路”,提升發展質效。去年12月28日,海墾母瑞山農場公司與海墾茶業集團合資成立了海南母瑞山茶業有限公司。產業協同發展后,茶葉基地由母瑞山農場公司管理,海墾茶業集團進行技術指導,將主要精力用于產品營銷和品牌推廣。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烏石片區,海膠集團調配出6500畝低產膠園,與海墾茶業集團共同開發為茶園,發展茶產業。雙方以入股的形式共享產業協同發展的成果。
海墾畜牧集團以“五統一”為主要抓手,通過“企業+個體養殖戶”“企業+農場公司”“企業+合作社+養殖小區+散養戶”“企業+農場扶貧資金+合作社+貧困戶”等4種整合方式,逐步實現墾區生豬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無害化、生態化,促進墾區生豬產業協同發展。
此外,海墾果業集團、海墾紅明荔枝產業集團、海墾旅游集團、海墾胡椒公司等一批專業產業企業應運而生,正在積極整合墾區相關資源闖市場,做大做強各自的主業。
成效優勢互補,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最近,海南母瑞山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進入采收季,該公司的茶工將采好的茶青送到海墾茶業集團白馬嶺茶廠,由白馬嶺茶廠的茶工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制茶。
不僅如此,海墾茶業集團生產技術部的技術員每個月都會到海南母瑞山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里,在茶樹施肥、茶青采摘、茶樹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
#p#分頁標題#e#“采茶要雙手并用,手指一捏,輕輕一折,將茶青摘下,不能用指甲去掐斷葉片,那樣做會影響茶葉加工出來的口感。”在海墾茶業集團技術員的指導下,海南母瑞山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工王建霞掌握了正確的采茶技巧。
與海墾畜牧集團合作養豬后,余運日學會了許多新的養豬技巧。如今,每次走進養豬場前,他都按要求著裝、到消毒間進行噴霧消毒。豬生病了,他就給海墾畜牧集團的技術員打電話咨詢求助。
一木易折,十木難斷。余運日心里明白,個體養殖戶與企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只有用心把豬養好,才能“大家都賺錢”。此外,余運日還加入了海南農墾生豬產業化聯合體。此聯合體由海墾畜牧集團和養豬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組成,成員之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加入聯合體可以解決養殖戶缺資金、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海墾畜牧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王蘭表示,成立海南農墾生豬產業化聯合體有利于加強海墾畜牧集團與飼料企業、獸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的合作,進一步發揮各經營主體的優勢,實現“抱團”發展,提升墾區養豬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海南日報金江12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