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互聯網下半場,“產業互聯網”一度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大熱詞。如何定義產業互聯網概念,它的重點發展方向是什么?前景又如何?今日邀請到傳漾CTO王躍先生一起來探討關于產業互聯網的相關話題。
“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于2015年興起,提出者認為技術應為業務服務,遵循產業規律和產業人士的沉淀,聯合一部分行業龍頭企業進行初步的布局。2018年人口負增長的現狀導致大量“人口流量紅利已消失”的聲音出現,但這一話題已經屬于老生常談了。一個又一個的流量紅利入口消失,一片又一片的新藍海出現——是亙古不變的萬物守恒定律。
后臺準備,進入主場
在產業互聯網逐漸進入主戰場之前,是消費互聯網的天下。消費互聯網即以滿足消費者在互聯網中的消費需求而誕生的互聯網類型,商業模式大多為“眼球經濟”,優質的內容與信息傳播引起流量變現。媒體與產業相結合的屬性使其迅速地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領域,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二十年中,互聯網產業出現了BAT三大巨頭。從互聯網發展的角度看,消費互聯網市場趨于穩定與飽和,但對實體資源有充分把控能力的企業仍有很大探索空間,他們開始嘗試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創造全新的價值經濟,進而推動互聯網行業邁向產業互聯網時代。
王躍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行業的細分程度也愈來愈為人們所重視, To C行業之所以可以成功,不光是有強大的市場需求做后盾,背后存在各種各樣的To B企業促使它更加完善。所以中國To B市場的“回暖”這種說法并不準確,To B和To C一直以來都是共同進退,只不過2018年的人口紅利危機使得To B市場變得比較主流。
“現在的To C公司基本已經形成一定的寡頭局面,小的To C公司在夾縫中生存艱難,但To B就不一樣了,無論是擴張成本還是資本的青睞,機會都比To C要多一點,所以風向自然就吹向了存活率高的那個行業。”王躍如是說。因而也不得不說產業互聯網進入主戰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知己知彼,贏來不易
我們常常使用To C(Customer:消費者)來直接表達消費互聯網,而產業互聯網則是To B(Business:企業),從這個區別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兩者背后的不同模式。最直觀的區別就是一個服務于消費者,一個服務于企業。究竟To B的產品和To C的產品都有些什么不同?
王躍將其總結成三點:“第一,產品驅動力不同,To B的出發點是產品的價值體系,而To C的產品則是靠產品體驗來進行驅動;第二,對于消費決策來說,To B的產品是一個團隊的選擇,To C的產品則可以只由消費者個體決定,兩者要衡量的因素差別很大;第三,消費形態不一樣,To B的產品大多為定制化服務,產品要與客戶業務緊密結合,而To C基本上為標準化產品。”
產品有不同的理念,運營策略自然也有著完全不同的概念。To B的運營成本多用在開發和使用的培訓上,To C產品則多是售后的服務。王躍表示,對于To B的運營一開始就要去收集用戶和客戶對于整個市場的反饋,把產品做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到了拓展期,要把商業化的產品成型,并準確地找到高端型的用戶,為完善產品和服務體系進行打磨優化,為以后的擴張做好鋪墊;在擴張期,需要進行品牌的曝光,從線上線下、內容渠道幾個方面一起將產品做多層面的推廣;成熟期,比較重要的一環是如何在產品的形態和功能上做更多的升級和延伸,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拓展新的發展機會。
產業互聯網的推進,需要在傳統產業中積極突破創新;需要從企業家到產業家格局的思考和行動,保持與消費互聯網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還需要更多地研究借鑒和時間引領以少走彎路、規避風險。
找準位置,堅持賽道
當準備投入新的戰斗領域“產業互聯網”時,看準賽道和先發制人是必勝的前提因素。
產業互聯網中有三項技術十分關鍵。一是滲透于普及率較高的智能終端,智能終端的興起讓人們每日虛擬化的時間進一步拉長,更多可穿戴式設備貫穿日常,意味著有大量的關于“人”的信息不間斷地傳輸至數據中心;其次,擁有大量數據后的云計算技術將這些數據進行高速有效的處理,并且與需求匹配;最后就是即將到來的5G時代會在數據的信息傳遞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消費者的體驗方面還是服務呈現的形式方面都是一大助力。
#p#分頁標題#e#王躍在觀察To B市場的適應過程中,認為技術軟件公司和平臺類服務型公司只要穩扎穩打,某一天遇到對的市場機會絕對可以厚積薄發。不過還需提醒的是,產業互聯網要整合的資源和涉及的鏈條多且長,即使整個大方向一致,在實際過程中各個企業的成功路徑也千差萬別,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是To B企業必跨過的三大坎,沒跨過的企業苦苦掙扎,跨過了的企業便一片光明。
因此產業互聯網的打法一定要尊重產業的商業邏輯,找到對的盈利模式,看清商業本質。跟上時代和企業的需求,在場景里不斷打磨出適合To B商業模式的產物,好好把握節奏、靈活控制方向。
從“小C時代”過渡到“大B時代”的這場變革就像一場馬拉松,先跑的不一定能贏,這個過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技術、市場、運營、客戶、服務這些疊加在一起的問題,可能會遇見很多連前車之鑒都沒有的棘手困難,在這種環境下,誰能一路披荊斬棘留到最后,誰就是既有實力又有耐心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