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寒冬臘月,山旮旯里的“胖嫂小吃大肉鋪”異常紅火,42歲的胖嫂趙善春穿梭在60平方米的簡易樣板房內,房內四張小餐桌上坐滿了就餐的村民,村民們喝著熬茶,拉著家常。
趙善春是村里的貧困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丈夫一個人外出務工,辛苦一年只能掙一萬元左右,家里的莊稼、贍養老人、照顧孩子、飼養土豬等重任全部落在趙善春一人身上。
去年,在扶貧駐村工作隊的提議下,茶飯好的趙善春便張羅著開起了這家小飯館,開業不到一年,凈收入4萬多元,還幫村民宰殺售出土豬30多頭。
趙善春所在的納家村地處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峰鎮,山大溝深,全村517戶2178人,貧困戶110戶390人,是五峰鎮貧困程度最深的村子,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發展種養殖業及勞務輸出,村集體經濟為零,村民年人均純收入2400元。
如何幫助納家村民脫貧致富,是擺在駐村工作隊面前的一項難題,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和思考,扶貧駐村工作隊找到了村民致富的攔路石:產業單一,農產品銷售難。
由此,“綠色納家”的品牌應運而生。
時任第一書記劉維鵬在充分考慮民意,多方查證思索后提出了“品牌+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駐村工作隊通過自己的人脈,設計“綠色納家”logo、包裝,組建“綠色納家”宣傳陣地,聯系單位食堂、同事、朋友進行銷售……一時間“綠色納家”品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日漸清晰。
2016年起,“綠色納家”的土豆、菜籽油、粉條等特色原生態農產品通過工作隊從村民家中售往西寧市,第一批訂單式銷售開啟了“綠色納家”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也在不斷探索線上線下雙營銷模式。“綠色納家·手機”網絡平臺、“綠色納家”微信公眾號成了“綠色納家”品牌銷售推廣的重要渠道。
2017年10月,扶貧駐村工作隊與杭州“壹棧優品”、“老爸評測”兩家電商平臺取得聯系,達成合作,納家村的2萬多公斤土豆被發往全國20多個城市,“綠色納家”線上試營銷開門紅。
村民富了集體也要富。第一書記劉維鵬等考慮到“綠色納家”品牌的拓展延伸還得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村集體經濟的支撐。
2017年扶貧駐村工作隊聯系結對幫扶單位省核工業地質局援助40萬元,興建村集體經濟——納家村榨油廠,同時為村里購置了一臺配送箱式運車。
2018年,村集體經濟獲得有史以來第一筆純利潤2.8萬元,實現破零。
2018年,“五峰綠色納家”商標權注冊成功,村委會成為這一商標權的所有人。
2018年,納家村脫貧,全村人均收入11960元,貧困人口人均收入8500元。
現任第一書記王瑞是2018年3月到村里的。他說,“綠色納家”品牌已初步形成。如何轉型升級,作為一個成熟的品牌產業來帶動村級產業長期發展壯大是我們考慮的又一個重大問題。
為此,扶貧駐村工作隊又提出了“公司+合作社+致富帶頭人+全體村民”的發展模式。
2019年伊始,互助縣綠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納家村民委員會為唯一股東。
年關將至,家政服務供不應求,納家村致富帶頭薛心全組建的互助縣心全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在西寧正式營業。
一路走來,納家村道路兩旁“綠色納家”、鄉風文明的宣傳牌鮮紅奪目,修葺一新的村級文化廣場內,婦女舞蹈隊的成員們舞著扇子敲著鑼鼓,準備著即將到來的春節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