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要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未來三年,瀘州必須擔負起維護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構建更加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讓瀘州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市委八屆六次全會提出的“實施生態環保攻堅行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談看法,提建議。
大旺竹海遠眺(資料配圖)
市人大代表、納溪區白節鎮鎮長羅東梅:
加快高新林竹產業發展
竹子兼具生態、經濟、文化等功能,是生長速度快、經濟價值高、產業融合度深、帶動能力強的生態經濟物種之一,被譽為“第二森林”。加快高新林竹產業發展,有助于實施生態環保攻堅行動。
對此,羅東梅認為:市上要優先重點傾斜打造納溪竹產業,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更大的傾斜;推進竹林質量提升,應加快低產低效竹林復壯改造,結合納溪區、敘永縣、古藺縣三地百里翠竹示范帶建設,相關部門應加大支持G546沿線竹林風景線打造項目,培育農林旅融合發展的竹林景觀。
科學規劃,強力推進瀘州高新林業產業園建設。納溪區要把瀘州市高新林竹產業園打造成為“四川省現代竹產業示范園區”,應讓竹精深加工企業落戶竹產業園,對入駐的具有科技創新、擁有專利、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并優先保障用地指標;可依托大旺現代林業示范園,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推進竹下生態種植、養殖、采集等復合經營,納溪區應建設西南林竹資源網上交易中心,加快構建線上線下營銷體系。
因地制宜,對優勢林竹生態康養基地給予重點支持。市旅游部門可在資金和政策上對有明顯優勢的“中國森林養生基地”大旺竹海在林竹生態旅游康養方面予以支持;可支持白節、打古等鎮創建省級竹林小鎮,著力營造竹文化氛圍,深化挖掘竹文化,傳承發展竹編、竹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竹林小鎮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提供指標支持。
瀘州日報記者 簡放鵬 實習記者 周傳蘭 實習生 劉鈺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