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胡百精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生產的容量、傳播通路變得日趨多元。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逐步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據悉,截至2018年12月8日,抖音上粉絲過萬的知識類創作者近1.8萬個,累計發布超過300萬知識類短視頻,累計播放量已超過3388億。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方面表示,未來,抖音將持續與更多的科研機構、科普專業人士建立合作,對知識傳播內容進行傾斜和扶持,進一步推動“知識普惠”,讓短視頻內容不僅“有趣”,而且“有用”;讓高深的科普知識源源不斷地走出實驗室、研究院,走進普通大眾的視野。(中國科學報社記者貢曉麗報道)
《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還指出,短視頻對于知識沉淀與傳播的最大價值,在于推動實現知識的“普及”和“惠及”——讓知識覆蓋更廣泛的受眾、提升知識的功能價值。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顯示,截至目前,中科院之聲、中科院物理所和中國科普博覽三大賬號的累計粉絲量已超過180萬。“希望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能夠繼續擔負起責任,成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利器,讓包括《中國科學報》在內的傳統媒體能夠借助抖音,為助力知識普惠發揮積極作用,繼續為全民了解最新科學進展提供重要窗口。”趙彥表示。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前副校長謝維和指出,在新時代,傳播知識要掌握新的傳播技術,特別是新的信息技術,要學會運用新的平臺,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去推動知識普惠。“希望知識界人士能通過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讓用戶享受知識普惠所帶來的益處。”
該報告指出,抖音短視頻使日常生活知識化,使隱性知識顯性化,拓展了“知識的邊界”,給知識本身帶來深遠變化。另一方面,短視頻打破了知識在傳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壘,以社交為紐帶進行知識共享,將個體學習轉化為大眾分享和參與,讓知識可以觸達更多的人。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趙彥對短視頻平臺在助推知識普惠過程中發揮出的作用表示認可。他指出,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設備存儲的強大功能,短視頻具備內容生產門檻低的優勢,在移動互聯網海量下沉用戶的參與下,在知識傳播方面比起圖文形式更具優勢。只要擁有智能移動設備,每個人都擁有了內容創作的能力,都可以成為知識傳播過程中的生產者、參與者。
他表示,時長15秒至一分鐘的抖音短視頻,將平日里嚴肅的知識內容,以更加顯象化形式傳遞給受眾,一改知識原有的高深、枯燥的刻板印象,拉近了群眾與科學文化知識之間的距離。不僅豐富了知識的內涵與層次脈絡,也拓展了知識傳播的廣度,吸引廣大青年受眾在點滴中學習和探索知識,有助于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2019年1月8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科學報社與字節跳動聯合發布《知識的普惠——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簡稱《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共同探討短視頻在助推知識普惠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價值,探尋以新平臺、新方式助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新路徑。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前副校長謝維和